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7月27日报道,日本经济是否陷入了生产能力跟不上订单的“供给不足”状态?这一认知正在民间经济学家中逐渐扩散。反映经济需求与供给差距的“供需缺口”,在日本内阁府的估算中显示为需求不足,但在民间估算中却呈现为大幅度的供给不足。这一分歧,动摇了依赖财政刺激政策来支撑需求的政策逻辑根基。
供需缺口是判断经济景气度和物价走势的重要依据。比如,一家最大供餐能力为100份的餐厅,如果只接待80名顾客,那意味着存在20份的需求不足。此时的供需缺口为负值,表明经济低迷,物价面临通缩压力。
相反,如果来了120位顾客,则说明餐厅存在20份的供给能力短缺。此时的供需缺口为正值,通常判断为经济过热,物价呈现通胀倾向。
日本央行和日本内阁府分别采用不同方法估算供需缺口,近几年其估算结果大多处于负值区间。基于此,日本政府和执政党反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提振需求。
供需缺口同时也是日本政府判断日本经济是否“走出通缩”的四大核心指标之一。即使日本物价涨幅已达到3%,但日本政府仍未宣布摆脱通缩,关键原因就在于供需缺口尚未转为正值。
然而,从民间机构的估算结果来看,情况大不相同。例如,根据法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估算,日本经济供需缺口自2021年第四季度起便持续为正,而瑞穗研究与科技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河田皓史也估算认为,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,日本经济供需缺口持续处于正值区间。
判定走出通缩的其他三项指标,在2023年第二季度之后均已达标。如果生硬套用所有指标(包括民间估算的正值供需缺口),则意味着日本摆脱通缩状态已有三年。
官方与民间的供需缺口,估算差额达到万亿日元级别。以最近的2025年第一季度为例,法巴证券的估算为年化13万亿日元(约合880亿美元)的正值,而内阁府的估算则是1万亿日元的负值。两者差额高达14万亿日元。
缘何估算结果会如此不同?河野龙太郎和河田皓史认为,供需缺口的正值与其说是经济过热,不如视为供给能力严重不足,无法满足现有需求。其中,他们尤为关注的是劳动力短缺问题。
在供需缺口中,代表供给能力增长的“潜在增长率”可分解为劳动力、资本投入和技术革新三大要素。其中,作为劳动力构成要素之一的劳动时间,因工作方式改革等因素而持续减少。造成官方与民间估算差异的一个关键点,正是对2020年新冠疫情后劳动时间变化的不同解读。
日本的劳动时间到2024年也仍低于2019年水平,未能从新冠疫情造成的下滑中恢复。民间经济学家认为,这是2019年开始推行的加班限制和带薪休假普及政策所致。他们判断,劳动时间增长空间有限,制约了供给能力的提升。
日本内阁府和日本央行同样承认劳动力短缺对供给能力有负面影响,但在估算供需缺口时,对其影响程度的反映比民间估算要小。日本央行在2025年1月的展望报告中指出:“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程度,比宏观经济层面供需缺口所显示的更为严峻。”这显示出日本央行对人手不足问题的警惕。
如果供需缺口确实处于正值区间,那么减税和发放补贴等措施,将可能进一步助长物价上涨。河野龙太郎对当前的日本经济政策方向提出批评,称“在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情况下,却持续采取一味刺激需求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环境,这是有问题的”。
日本内阁府的分析也指出,对机械设备的投资不足同样拖累了经济增长。观察2020年以来的潜在增长率,日本资本投入的贡献度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。因此,将企业内部留存资金引导至人工智能等增长领域的投资政策,同样不可或缺。